摘要:目的 分析圍手術期護理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主動脈夾層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存活率、生活質量、疼痛評分、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4/3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00%(9/3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0.636)。觀察組患者的存活率為90.00%(27/30),對照組為86.67%(26/30),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2=0.236)。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為(75.5±4.5)分,對照組為(86.6±6.1)分,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28.415)。觀察組疼痛評分和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圍手術期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均可保證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存活率,但優質護理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圍手術期護理 急性主動脈夾層 生存質量 疼痛評分
急性主動脈夾層是指患者血液自主動脈流出,通過內膜撕裂部位進入中膜并導致中膜分離、擴展,形成主動脈壁分離的病癥,發生率較低,但急性期死亡率可達到60%以上,需給予及時治療和護理[1]。分析認為常規護理重視基礎性措施運用,患者術后恢復和生存質量并不理想,我院就圍手術期優質護理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主動脈夾層手術患者中,選取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27~74歲,平均(57.2±2.7)歲。觀察組:男23例,女7例,年齡28~75歲,平均(57.3±2.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跟蹤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重點指標,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恢復態勢,常規預防并發癥。本組以基礎性措施推動護理。觀察組行圍手術期優質護理,運用常規護理措施的同時,引入信息收集、用藥護理、鎮痛護理、綜合指導四項措施(1)信息收集。于患者入院后積極進行急救,同時收集患者各項信息,了解有無重大并發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應預防患者術中出現昏迷、意識喪失等低血糖癥狀,給予可補充血糖的流質飲食。麻醉方式也應優先選取局部、硬膜外麻醉,降低腎臟負擔、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擾動。(2)用藥護理。重視向患者提供有助于血壓控制的藥物,避免血液自動脈血管大量涌出。給予患者抗嘔吐藥物,避免嘔吐物進行氣道引發吸入性肺炎問題,所有用藥護理工作均與主治醫生進行溝通,確保劑量、類別合理。監測患者呼吸信息,了解有無肺部濕羅音問題,通過血常規指標評估是否存在炎癥。重視環境護理,加強消毒滅菌和室內通風。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借助腹部發力咳痰,存在排痰困難的患者,由家屬或護理人員輕扣患者背部,促進排痰,同時給予小劑量抗生素,綜合預防肺部感染。做好引流管護理,每日了解引流管固定情況,囑患者避免撥動引流管,觀察引流內容物,出現異常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如患者存在凝血異常,也應預防引流管堵塞問題,每日進行觀察,見水腫、滲液均應給予早期處理。(3)鎮痛護理。給予分級鎮痛模式,疼痛感較輕的患者,以非甾體鎮痛藥進行鎮痛。疼痛感稍強的患者,取地佐辛融入0.9%濃度生理鹽水中,開放靜脈通道進行滴注。疼痛感極強的患者,酌情給予嗎啡等強效處方藥物。(4)綜合指導。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告知患者“您已經渡過危險期”、“手術很順利”等,降低患者心理壓力,避免情緒波動。告知患者加強維生素和高品質蛋白質攝取,嚴禁酒精、刺激性食物攝入。臥床期間指導患者掌握床周運動技巧,由家屬和責任護士輔助進行床周運動,包括關節屈伸、肌肉按摩等。告知患者院外生活、護理內容,包括避免大強度勞動,維持心態平穩、培育積極生活習慣,避免煙酒、熬夜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存活率、生活質量、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感染、嚴重疼痛、切口不愈合等。生活質量以SF-36量表表達,該表共8個維度,滿分105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2]。疼痛評分以VAS量表表達,滿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強[3]。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存活率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存活率兩組相近。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存活率

2.2 患者生活質量、疼痛評分、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較高,疼痛評分較低,住院時間較短。見表2
表2 患者生活質量、疼痛評分、住院時間(±s)
3 討論
急性主動脈夾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護理和治療工作在各地醫療機構中均得到普遍重視。此前學者分析指出,常規護理下,患者存活率雖然尚可,但并發癥較多,超過20%,且患者的生活質量無法保證,SF-36評分多在85分以上[4]。給予患者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患者的存活率依然理想,并發癥發生率可下降10%左右[5]。生活質量提升在8%~15%之間,且住院時間、疼痛評分較低[6]。我院研究獲取了與此類似的成果,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措施上看,我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引入了信息收集、用藥護理、鎮痛護理、綜合指導四項舉措。信息收集可保證患者的各項合并癥以及基礎體征、主要病情得到同步明確,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的全面性。用藥護理可實現主要疾病之外各類癥狀的控制,包括血壓、嘔吐問題等。鎮痛護理以分級鎮痛為基礎,在合理用藥的基礎上保證了鎮痛效果。綜合指導著眼預后,能夠從飲食、術后恢復等角度提升護理效果,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均可保證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存活率,但優質護理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可推廣。
參考文獻
[1]賈曉英.圍手術期護理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西藏醫藥,2019,40(03):97-98.
[2]闞小華.循證護理用于急性主動脈夾層術后患者譫妄狀態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7):24.
[3]李雅麗,趙玉玲,李玉彩.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02):118.
[4]蔡燕.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給予患者全程優質護理效果及對其應激反應的影響觀察[J].名醫,2018(09):203.
[5]魏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措施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5):157 176.
[6]王麗沛,何衛,劉瑤.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全程優質護理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8,19(06):469-471.
臨床醫學(英語:Clinical Medicine)主要是根據基礎醫學的基礎,對病患的問題(有關身體或心理的疑問、不適或疾病)加以診斷、治療的學科。
臨床醫學的內容極為廣泛,分類也有多種方法。 以內涵而言,涵蓋了臨床診斷學、臨床治療學等。 以所處理對象、方法或器官系統的不同,也可區分成各個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科學、精神醫學、神經科學、泌尿科學、 皮膚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康復醫學、麻醉學、骨科學、放射科學、急診科學等等,但以上的分類并不是統一的分類,可因各地或各醫療機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區分方式。
更廣而言之,對象是病患(人)的學科,即可加上臨床兩字,如臨床藥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均可歸類于臨床醫學相關的學門。
歡迎聯系我們報考臨床醫學專業。
上一篇:
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腰椎骨折的手術室護理配合探討
下一篇:
放射治療致放射性肺炎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