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全面分析學校傳染病爆發的流行病學描述與防控效果,為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縣2015年~2017年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對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的特點、現狀、處置效果進行分析。結果10起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均為Ⅳ級事件,其中流行性腮腺炎4起,流行性感冒3起,水痘2起,手足口病1起,病例共355例,無死亡病例。首發病例至事件報告最短間隔為2.55d,最長間隔為17.25d;報告事件到創建事件的最長間隔為2.12d;報告事件處置的最短間隔為0.03d,最常間隔為2.14d;首發病例到末例發病最長間隔為41.12d。結論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的防控需要學校加強傳染病管理,落實傳染病預防措施,完善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提高疾控機構和學校處理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的水平。
關鍵詞: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
學校是學生聚集的特殊場所,是傳染病爆發的流行場所。因未成年人身體素質不如成年人,對疾病抵抗能力差,更容易患病。學校人員相對集中、密集,一旦有學生或老師患病,易引起交叉感染。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的發生,使學生成為傳染病疫情的主要受害群體,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極大。為了降低學校爆發流行事件的發生率,減少傳染病對學生健康造成的危害,學校應該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預防機制,及時控制傳染病爆發事件的蔓延,避免傳染病對學生和教師造成健康危害[1-6]。本研究以我縣2015年~2017年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作為研究對象,對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的特征、現狀及防控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為優化、完善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縣2015年~2017年上報的學校爆發流行事件10起進行回顧性分析,建立研究數據庫,統計10起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的時間、級別、類型、人群及地區分布等。
1.2調查方法:
提前制定并發布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預防控制調查方案,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數據資料進行定量調查。以小組座談方式約見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負責人,對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情況進行定性調查。
1.3質控方法:
調查小組成員抽調具有多年疾病控制經驗的工作人員,確定調查方案后統一培訓學習。數據資料錄入時采用雙人雙機方式,并進行二次核對,以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電子表格錄入,應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學校傳染病爆發事件基本情況:
2015年~2017年我縣的10起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衛生事件,均為Ⅳ級事件,其中流行性腮腺炎4起,流行性感冒3起,水痘2起,手足口病1起,病例共355例,無死亡病例,見表1。發生于農村學校8起,其余2起發生在縣城區內學校。發生時間主要為春季,具體為3、4、5月,共計9起(90.0%)。發生群體以幼兒園、小學最為嚴重,共計285例(80.28%);中學生共70例(19.72%)。
表1我縣2015年~2017年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情況
2.2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處置情況:
在我縣10起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中,首發病例至事件報告最短間隔為2.55d,最長間隔為17.25d;報告事件到創建事件的最長間隔為2.12d;報告事件處置的最短間隔為0.03d,最長間隔為2.14d;首發病例到末例發病最長間隔為41.12d。部分事件的控制超過潛伏期 傳染期之和,已出現第二代病例。
3討論
學校屬于特殊場所,人員集中、密集,是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的主要場所,發生的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必須引起重視。此外,學生有著不同的社會家庭,社會流行性強,接觸范圍廣,導致學校環境內易發生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區的病原體交叉傳播。學生群體均為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期,抵抗力較差,一旦發生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對學生身心健康和成長發育極為不利。根據現階段我國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監測的結果來看,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發生率較高,是公共衛生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盡管目前大部分學校對傳染病突發狀況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并按照相關部門規定制定了傳染病預防控制制度,如學生接種檢查制度、健康檔案管理制度、傳染病案例報告制度等,并嚴格執行落實相關制度。但也有一些學校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制度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制度發布與制度執行存在一定差距,未將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落到實處。具體表現為相關人員對消毒器材和消毒藥品的用法掌握不清、對傳染病隔離時間和隔離規律掌握不夠、缺乏傳染病專業知識等。
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的防控與處理中,“早發現,早治療”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擴散的關鍵。本研究中首發病例至事件報告最長間隔為17.25d,報告事件到創建事件的最長間隔為2.12d,報告事件處置的最長間隔為2.14d,首發病例到末例發病最長間隔為41.12d。部分事件控制效果欠佳,報告時期不理想。10起事件中發生于農村學校8起,發生時間主要為春季,發生群體以幼兒園、小學為主。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學校傳染病的爆發流行之所以表現較高,與學生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教師關注度不足、校方傳染病爆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完善等因素有關。
在這種形勢下,應充分認識到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從多方面入手,完善學校衛生管理體制,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多部門共同防控機制的建設。向學生、教師、家長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針對農村學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等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發問題,學校還需要強化管理,嚴格落實傳染病預防措施,以防止傳染病的流行和蔓延。一旦發生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嚴格按照要求做好事件應對,做到積極預防、有效防控,以保障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學校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對流行性病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針對易感染的傳染病,強化疫苗接種管理,發生傳染爆發事件時關注潛在發病學生,及時進行醫療干預,防控傳染病的蔓延。
參考文獻
[1]潘曄.河南省中小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現狀調查[J].中國校醫,2017,31(1):36-37.
[2]代蔚.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對學校衛生的價值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7):9142-9143.
[3]方繼,熊小慶,王曉文,等.江西省2004~2016年學校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信息特點分析[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7(4):258-260.
[4]尤愛國,楊建華,趙曉靜,等.河南2013年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0(3):347-350.
[5]肖占沛,馬雅婷,王長雙,等.2004-2013年河南省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2):2245-2248.
[6]秦艷春.健康教育在學校傳染病預防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1):184-185.
[7]馮海成,晏金旭,武興東,等.學校突發傳染病風險管理流程與建議[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5):768-770.
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科學。 臨床即“親臨病床”之意,它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發結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進而確定診斷,通過預防和治療以最大程度上減弱疾病、減輕病人痛苦、恢復病人健康、保護勞動力。
學 位: 醫學學士、醫學碩士、醫學博士
學 歷: 研究生、本科、專科、中專
學科代碼: 1002
二級學科數: 18個
歡迎報考咨詢臨床醫學專業!
上一篇:
乳腺癌女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和生活質量的狀況調查
下一篇:
糖尿病足患者接受下肢動脈球囊擴張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