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在燒傷整形科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整形科收治的燒傷患者79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措施不同分為40例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的觀察組和39例傳統護理干預的對照組,分析兩種護理措施的臨床效果。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燒傷整形科護理工作中實施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實施。
關鍵詞:健康宣教 心理干預 燒傷 整形 心理狀態
人體燒傷屬于突發性災難疾病,是指人體皮膚、粘膜、肌肉、骨骼甚至內臟等遭受熱力作用后造成的組織損傷,此類疾病不僅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理疼痛,還會使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者出現自殘、自殺傾向[1]。據研究發現,心理干預和疾病知識教育對燒傷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一定意義,但因患者個人情況和當地醫療水平的差異,臨床尚未產生較為規范的指導性建議。本文筆者選擇我院燒傷整形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部分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護理,旨在為燒傷患者臨床恢復提供參考數據,現有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9例燒傷整形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2.35±2.85)歲;燒傷時間1~14d,平均時間(6.25±1.25)d;文化水平包括小學及以下5例,中學19例,大學及以上15例;其中燒傷程度分為Ⅳ度20例,Ⅲ度19例。觀察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0.58±3.11)歲;燒傷時間2~17d,平均時間(8.04±1.52)d;文化水平包括小學及以下4例,中學20例,大學及以上16例;其中燒傷程度分為Ⅳ度17例,Ⅲ度2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燒傷時間、文化程度以及燒傷程度等方面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本次研究經我院組委會和倫理協會雙重審批并通過,此次納入標準為(1)符合燒傷診斷和疾病分級標準者。(2)年齡超過18周歲且低于65周歲者。(3)入院時精神狀態良好且無溝通障礙者。(4)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者。
1.3 排除標準
(1)患有嚴重血液疾病者。(2)存在精神、語言、肢體障礙者。(3)合并其他疾病或外傷者。(4)中途退出或治療依從性差者。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辦法,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措施,具體為(1)健康教育。入院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幫助完成入院手續,其后介紹醫院環境、主治醫師以及責任護士等醫護人員,同時向家屬介紹探視制度,消除患者對周邊環境的陌生感,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圍術期健康宣教:包括術前和術后兩項,術前告知患者禁食、禁水時間,術后手術部位禁止受壓等,為身體順利康復創造良好條件;感染期健康宣教:為患者提供飲食計劃,告知合理飲食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減少患者親屬的探視時間和次數,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創傷恢復期健康教育:燒傷部位恢復期會出現瘙癢難耐的情況,需告知患者嚴禁抓撓傷口,以免感染,此外,還可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翻身運動,避免創面受壓和其他部位產生壓瘡;功能康復期宣教: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和關節功能運動,早期可進行簡單的床上活動四肢、床邊移位等,后期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出院時宣教:燒傷整形患者出院后仍需定期回院換藥,因此護理人員需告知其回院時間,根據其恢復情況制定院外康復訓練計劃,增加院外應用支持,告知其注意觀察新生皮膚,嚴格按照主治醫師醫囑進行院外用藥。(2)心理干預。燒傷患者易受治療時長、生理疼痛和家庭經濟壓力的影響產生巨大的負面情緒,醫護人員需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想法,引導患者正確的發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此外,可通過鼓勵和表揚的方式,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信心,因患者和家屬對治療效果抱有較高期望,而臨床治療效果往往難以達到患者和家屬的要求,因此護理人員可在預期治療效果內對患者做出保證,既能防止患者因期望值過高而產生抑郁、悲觀的心理,又能與患者預后發展提供良好條件[2]。
1.5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分析。(2)兩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1.6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使用SSPS22.0統計軟件進行,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使用(±s)和(%)表示,分別使用t和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較護理前均有所好轉(P<0.05),但觀察組患者顯著由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里狀態分析(±s,分)

2.2 觀察兩組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護理滿意度
分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和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和護理滿意度觀察(±s,分)
3 討論
燒傷是一種嚴重的外傷疾病,不僅給患者生理帶來痛苦,還會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創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日常工作。目前,臨床治療燒傷多采用整形手術治療,雖能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因受患者自身情緒的影響,致使總體治療效果不佳[3]。對此,燒傷整形科患者臨床治療工作開展的同時,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都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措施,其中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發展和治療注意事項,了解手術治療內容以及后期功能康復訓練,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心理干預的實施可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改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繼續治療的信心,進而促進患者身體恢復[4]。
王清等[5]學者在燒傷整形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的臨床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后在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本次筆者發現,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次研究結果與王清等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而言,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應用于燒傷整形外科的護理工作中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常艷,李勇,張麗麗,等.心理護理對頭面部燒傷患者的干預效果[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7):977-978.
[2]柳海英.研究心理護理對燒傷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的作用[J].臨床護理,2016,14(21):233-234.
[3]何婷.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在燒傷整形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4):297-298.
[4]尹淑霞.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在燒傷整形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2):247-248.
[5]王清.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在燒傷整形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3(51):188-189.
臨床醫學(英語:Clinical Medicine)主要是根據基礎醫學的基礎,對病患的問題(有關身體或心理的疑問、不適或疾病)加以診斷、治療的學科。
臨床醫學的內容極為廣泛,分類也有多種方法。 以內涵而言,涵蓋了臨床診斷學、臨床治療學等。 以所處理對象、方法或器官系統的不同,也可區分成各個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科學、精神醫學、神經科學、泌尿科學、 皮膚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康復醫學、麻醉學、骨科學、放射科學、急診科學等等,但以上的分類并不是統一的分類,可因各地或各醫療機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區分方式。
更廣而言之,對象是病患(人)的學科,即可加上臨床兩字,如臨床藥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均可歸類于臨床醫學相關的學門。
歡迎聯系我們報考臨床醫學專業。
上一篇:
健康教育路徑在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