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輸入性瘧疾的臨床特點,抗瘧疾藥治療效果,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對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感染病科收住的90例非洲務工瘧疾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方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90例患者均有發熱現象,伴畏寒寒戰84例,貧血30例,脾腫大24例。出現并發癥57例,其中急性肝損害18例,急性血管內溶血15例,急性腎衰竭6例,腦型瘧疾9例,肺病變9例。血小板減少有66例,其中嚴重減少18例,淋巴細胞減少60例,出現黃疸者共63例,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ALT升高42例。血檢瘧原蟲陽性率57例,其中間日瘧15例,惡性瘧18例,分型不詳24例,根據情況選用不同抗瘧藥物治療,所有病例最終均有效控制癥狀。結論 輸入性瘧疾臨床癥狀典型,有急性肝損害、急性血管內溶血、急性腎衰竭、腦型瘧疾及肺病變等常見并發癥。血檢瘧原蟲陽性率較高。血小板減少較普遍且較嚴重,淋巴細胞比例嚴重減少者病情重。腎損害比例高。常用抗瘧藥物能有效控制癥狀。
關鍵詞:輸入性瘧疾; 臨床特點; 治療;
瘧疾是由按蚊叮咬傳播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瘧疾患者及帶瘧原蟲者為傳染源,主要流行在熱帶及亞熱帶,其次是溫帶。隨著我國衛生水平的提高,對疾病防疫工作的加強,瘧疾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到國外工作的人員逐年增加,特別是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的發病率很高,致使輸入性瘧疾病例增加。筆者所在醫院感染病科近年收治的瘧疾主要來自非洲的務工人員,為了解其臨床特點,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感染病科收住的90例瘧疾患者,均為男性,年齡31~53歲,平均年齡(39.8±2.64)歲。所有患者均在非洲國家務工,工作時間1到96個月不等。入選標準至少符合下列三項(1)有瘧疾流行地區居住史。(2)有周期性發熱、畏寒、熱后大汗等典型臨床表現。(3)外周血涂片查到瘧原蟲。(4)抗瘧治療有效,并發癥急性肝損害診斷標準:谷丙轉氨酶≥200UL或谷丙轉氨酶不同程度升高伴總膽紅素≥85umol/L;急性血管內溶血:寒戰、高熱、腰痛伴血紅蛋白尿,有急性貧血與黃疸;急性腎衰竭:尿少,尿蛋白陽性,血肌酐≥265.2umol/L;腦型瘧疾:頭痛、譫妄、意識障礙或抽搐、腦膜刺激征陽性;肺病變:咳嗽、咳痰,胸片提示肺炎或肺間質性病變伴少量胸腔積液,抗瘧治療有效。
1.2研究方法
對90例輸入性瘧疾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設計的調查表記錄患者的臨床表現、治療情況及轉歸。登記血涂片,直接鏡檢瘧原蟲,血常規,尿常規,血生化,止凝血功能,x線胸片等項指標。
1.3 治療及治愈標準
依照《抗瘧藥使用規范》,對90例患者進行規范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緩解。體溫恢復正常,頭痛、全身及四肢關節酸痛等癥狀好轉,肝、腎功能正常,血紅蛋白、血小板回升,末梢血檢瘧原蟲連續兩次(間隔24h)為陰性。再燃:臨床治愈28d后再次出現發熱等癥狀,瘧原蟲檢查為陽性者。
2 結果
2.1 輸入性瘧疾發作情況及瘧原蟲檢出情況
90例中曾在當地發病48例,瘧疾發作次數最多10次,最少2次,42例回國后首次發病。90例癥狀發作發生在回國后2~60天,其中6例各出現復發1次。90例血涂片檢出瘧原蟲57例(63.33%),其中間日瘧15例,惡性瘧18例,分型不詳24例。
2.2 輸入性瘧疾的臨床表現及并發癥
輸入性瘧疾臨床表現多樣,所有病例均有發熱現象,體溫多在38.5℃以上,最高體溫42℃,發熱常伴有明顯的畏寒、寒戰、貧血及脾大,熱型多不規則。90例中出現相關并發癥57例,主要有急性肝損害、急性血管內溶血、急性腎衰竭、腦型瘧疾及肺病變。輸入性瘧疾的癥狀、體征及并發癥。見表1
表1 輸入性瘧疾的臨床表現

2.3 輸入性瘧疾的實驗室檢查
輸入性瘧疾常伴有明顯的血象變化及肝腎功能異常,亦可見凝血功能異常。30例中血小板減少有66例,其中嚴重減少18例(<30*109/l),中度減少21例(30-50*10^9/l),輕度減少27例(<100*10^9/l);淋巴細胞減少60例;出現黃疸者共63例,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TBIL>85.5umol/l者9例,51.3umol/l<TBIL<85.5者24例,TBIL<51.3umol/l者30例;ALT升高42例,其中ALT>400u/l者6例,100u/l<ALT<400u/l者6例,40u/l<ALT<100u/l者30例。輸入性瘧疾的實驗室檢查。見表2
表2 輸入性瘧疾的實驗室檢查

2.4 血檢瘧原蟲不同結果在相關并發癥中的分布
血涂片檢出瘧原蟲57例,其中明確分型33例,分型不詳24例;未檢出瘧原蟲33例,惡性瘧原蟲在并發癥中的分布比例最高(42.10%),間日瘧在并發癥中的分布比例最低(10.53%)。血檢瘧原蟲相關并發癥。見表3
表3 血檢瘧原蟲不同結果在相關并發癥中的分布

2.5 輸入性瘧疾的治療方案及療效
90例單用或聯合應用抗瘧藥物,其中2例蒿甲醚聯合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初始治療失敗,改用青蒿琥酯后癥狀控制,腦型瘧疾或有嚴重并發癥者一般選用青蒿琥酯,癥狀控制最短時間2d,最長15d。治療情況及療效。見表4
表4 輸入性瘧疾的治療情況
3 討論
本研究90例患者均有發熱癥狀,絕大多數伴有畏寒、寒戰及熱后大汗等典型瘧疾癥狀,約1/3病人出現貧血,以輕到中度貧血為主,脾大患者接近1/3。90例患者中出現相關并發癥57例次,主要有急性肝損害、急性血管內溶血、急性腎衰竭、腦型瘧疾及肺病變,所有并發癥發生機制均與瘧原蟲造成的微血管損害有關。以上并發癥主要發生在惡性瘧,少數可見于間日瘧,與臨床報道一致。9例肺病變患者有咳嗽、咳痰,其中3例胸片提示左下肺炎,6例提示間質性肺炎伴左側胸腔少量積液,多個研究證明[1-8]瘧疾伴肺病變早期出現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可能與帶瘧原蟲紅細胞堵塞毛細血管有關,經抗瘧治療可好轉,部分間日瘧和伴有并發癥的惡性瘧后期可出現肺泡毛細血管基底膜的損傷。
關于瘧疾治療,目前控制癥狀的主要藥物有喹啉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紅細胞內期,影響瘧原蟲生長代謝。90例輸入性瘧疾患者分別單用或聯用氯喹、蒿甲醚、雙氫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脂等,能有效控制瘧疾發作。本組腦型瘧疾或有嚴重并發癥者雖然已選用青蒿琥脂但控制癥狀所需治療時間仍較長,故對瘧疾兇險發作患者治療療程應適當延長,以鞏固療效。
參考文獻
[1]Maguire GP,Handojo T,Pain MC,et al.Lung injury in uncomplicated and severe falciparum malaria:a longitudinal study in Papua,Indonesia[J].J Infect Dis,2005,192:1966-1974.
[2]Anstey NM,Handojo T,Pain MC,Kenangalem E,Tjitra E,Price RN,Maguire GP.Lung injury in vivax?malaria:pathophysiological evidenc e for?pulmonary?vascular sequestration and posttreatment alveolar-capillary inflammation[J].J Infect Dis,2007,195(4):589-596.
[3]Patel U,Gandhi G,Friedman S,Niranjan S.Thrombocytopenia in malaria.Journal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J].2004,96(9):1212-1214.
[4]Kelton JG,Keystone J,Moore J,Denomme G,Tozman E,Glynn M,Neame PB,Gauldie J,Jensen J.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of malaria[J].J Clin Invest,1983,71(4):832-836.
[5]紀愛萍,甘紹伯,馮曼玲,等.瘧疾伴血小板減少的臨床觀察[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0,16(3):101-102.
[6]Kern P,Dietrich M,Hemmer C,Wellinghausen N.Increased Levels of Soluble Fas Ligand in Serum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malaria[J].Infect Immun,2000,68:3061-3063.
[7]Arias C,Lopez JP,Hernandez-Perez JN,Bautista-Ojeda MD,Branch O,Rodriguez A.Malaria inhibits surface Expression of Complement Receptor 1 in Monocytes/Macrophages,Causing Decreased Immune Complex Internalization[J].J Immunol,2013,190(7):363-372.
[8]Dey S,Bindu S,Goyal M,Pal C,Alam A,Iqbal MS,Kumar R,Sarkar S.Bandyopadhyay U.Impact of intravascular Hemolysis in malaria on liver Dysfunction:Involvement of hepatic free heme Overload,NF-κB Activation,an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J].J Biol Chem,2012,287(32):630-646.
臨床醫學(英語:Clinical Medicine)主要是根據基礎醫學的基礎,對病患的問題(有關身體或心理的疑問、不適或疾病)加以診斷、治療的學科。
臨床醫學的內容極為廣泛,分類也有多種方法。 以內涵而言,涵蓋了臨床診斷學、臨床治療學等。 以所處理對象、方法或器官系統的不同,也可區分成各個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科學、精神醫學、神經科學、泌尿科學、 皮膚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康復醫學、麻醉學、骨科學、放射科學、急診科學等等,但以上的分類并不是統一的分類,可因各地或各醫療機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區分方式。
更廣而言之,對象是病患(人)的學科,即可加上臨床兩字,如臨床藥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均可歸類于臨床醫學相關的學門。
歡迎聯系我們報考臨床醫學專業。
上一篇:
針對性護理在光子治療儀輔助治療淺Ⅱ度燒傷患
下一篇:
麻醉誘導室對麻醉科手術室建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