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經橈動脈途徑和經股動脈途徑兩種入路下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醫師選擇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方法將本院循環內科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高齡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經橈動脈途徑入路者歸為橈動脈組,經股動脈途徑入路者歸為股動脈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手術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股動脈組導管插入時間、X線曝光時間均短于橈動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橈動脈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股動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橈動脈途徑和經股動脈途徑兩種入路下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的療效相當,但僅橈動脈途徑安全性更高,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冠心病;高齡患者;經橈動脈途徑;經股動脈途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有效性;安全性;
冠心病在臨床常中為一種心血管疾病,高齡群體為主要發病群體[1]。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高齡冠心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經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屬于治療冠心病常見的手術,醫療技術的升高,使得PCI已經在高齡患者中得到廣泛應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2]。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扭曲以及鈣化的比例不斷增加,使得新PCI的難度不斷增大,故此,對于手術入路途徑的選擇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常用兩種入路途徑為經橈動脈及經股動脈,療效相當。本次研究中,選擇本院循環內科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行PCI治療的高齡冠心病患者為觀察對象。比較經橈動脈途徑和經股動脈途徑兩種入路下行PCI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并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對象為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循環內科收治的120例高齡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股動脈組與橈動脈組,均占60例。醫院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均已經審核并批準此次研究提案,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股動脈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70~90歲,平均值(80.45±2.16)歲;基礎疾病:糖尿病27例,高血壓22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1例。橈動脈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方面,限值最小者70歲,限值最大者91歲;平均值(80.752.20±)歲;基礎疾病:糖尿病26例,高血壓24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0例。通過對比上述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基礎疾病各資料,發現差異并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對比價值。
1.2方法:
確診后,所有患者均實施PCI治療。股動脈組:經股動脈途徑入路,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雙腿稍微分開向外旋。穿刺點作于患者右側腹股溝橫紋下緣(2cm)的股動脈搏動處下方,局麻(利多卡因)后,切開1切口于穿刺點處,約3cm。刺入穿刺針后,將其緩慢推進直至噴出血流。沿著插入的導絲將7F動脈鞘管送入。了解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選擇相應的支架和球囊完成介入治療操作。術后4h,將動脈鞘管拔除,并局部壓迫10min。加壓包扎,結束手術。術后囑咐患者臥床休息。橈動脈組:經橈動脈途徑入路,取平臥位,右手臂外伸,手心向上,放置于血管造影機上。固定手腕部后,穿刺點選擇橈骨莖突上1cm位置的動脈搏動處。局麻(利多卡因)后,刺入穿刺針。將6F的橈動脈鞘管沿導絲置入。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選擇相應的支架和球囊,完成介入操作。術后理解拔除動脈鞘管,包扎并結束手術。
1.3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手術成功率、導管插入時間、X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18.0版本的軟件記錄,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數據以“%”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股動脈組導管插入時間、X線曝光時間短于橈動脈組,P<0.05;橈動脈組術后臥床時間明顯短于股動脈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橈動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股動脈組的1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3討論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其作為一種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可引發冠狀動脈病變管腔狹窄,減少供血和供氧[3]。隨著疾病的發展,可導致心肌壞死。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隨著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發展,臨床已經廣泛使用PCI手術治療冠心病,可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經橈動脈以及經股動脈屬于PCI兩種常見的入路途徑,經研究發現,上述兩種入路途徑行PCI治療的效果相當[4]。由于高齡患者一般合并各種基礎疾病,實施PCI治療風險較大,因此在入路途徑選擇方面具有較大的重要性。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途徑[5]。
本研究中,發現經橈動脈、經股動脈途徑入路行PCI手術治療的效果相當。相較于橈動脈組,股動脈組導管插入時間、X線曝光時間更短,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股動脈管徑更粗,方面手術操作有關。而橈動脈管徑較細,在手術中容易發生血管痙攣。橈動脈組術后臥床時間為(10.78±2.61)h,明顯短于股動脈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股動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時,患者術后體循環以及肺動脈發生栓塞,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更高。因此,術后患者需要更長時間臥床休息,且發生血腫、皮下淤血等術后并發癥的概率較高。故此,經股動脈入路途徑行PCI手術,應在手術操作中注意動作輕柔,并密切觀察患者下肢腫脹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預防和處理。對于迂曲明顯者,可囑咐患者深呼吸或者咳嗽配合下,幫助導絲順利通過。
綜上所述,對于高齡冠心病患者,經股動脈途徑、經橈動脈途徑入路行PCI治療的效果相當。經橈動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但術中操作難度較大,故此,臨床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入路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潔榮,呂云,高彥.經橈動脈和股動脈途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的療效比較[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8):891-893.
[2]劉杲,繆金龍,許嶺平.經橈動脈和股動脈途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療效比較[J].安徽醫學,2016,37(6):696-698.
[3]劉立新,畢磊,崔振雙,等.高齡患者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診療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7):836-839.
[4]栗曉鶯,王新梅,李娟,等.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兩種途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2):189-191.
[5]楊磊,王春玲,劉偉學,等.7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和股動脈途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7,19(5):442-443.
臨床醫學(英語:Clinical Medicine)主要是根據基礎醫學的基礎,對病患的問題(有關身體或心理的疑問、不適或疾病)加以診斷、治療的學科。
臨床醫學的內容極為廣泛,分類也有多種方法。 以內涵而言,涵蓋了臨床診斷學、臨床治療學等。 以所處理對象、方法或器官系統的不同,也可區分成各個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科學、精神醫學、神經科學、泌尿科學、 皮膚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康復醫學、麻醉學、骨科學、放射科學、急診科學等等,但以上的分類并不是統一的分類,可因各地或各醫療機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區分方式。
更廣而言之,對象是病患(人)的學科,即可加上臨床兩字,如臨床藥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均可歸類于臨床醫學相關的學門。
歡迎聯系我們報考臨床醫學專業。
上一篇:
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下一篇:
舒適護理在顯微手術治療額葉膠質瘤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